第一百二十二章 部署-《大明1630》
第(1/3)页
随着托马斯的讲述,杜国英的脸色变得越来越凝重起来,由于各种原因,从明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各项军事技术已经逐渐落后于西欧国家,但这不意味着中国的军人不懂得用侧射火力消除城防射击死角、侧射火力比正面火力的杀伤效果更大的道理。最晚在战国时期,当时的军人就知道在城墙上修建突出的墩台,以消除射击死角,从三面攻击攻城的敌人。这一点《墨子》里就有记载,称之为行城,又因为其外观狭长如马的面部,故又称之为马面;在燕的下都宫城也有发现遗迹。宋代军事名家陈规更是在自己的《守城录》中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显然,马面的间隔是根据当时弓弩的射程设计的,以确保登城的敌军处于两边马面的夹射之中。显然,中国古代没有抢先发展出西方那么复杂的棱堡体系并不是中国古代军人比西欧同行蠢,而是因为古代中国偏处一隅,远离古代文明的中心,技术交流远不如西欧方便,以火器为代表的军事技术从十四世纪开始逐渐落后。没有足够威力的热兵器,自然马面、墩台、射楼也就无法发展成棱堡体系了。(附带说一句,在吸取了西方先进的火器技术后,清代的军事建筑中就出现了许多棱堡防御体系的要素,比如在福建遗留至今的许多清代堡寨、土楼、铳楼、堡城中都可以看到,有兴趣的书友们可以去看看。)
“若是这么说,你这棱堡倒也有可取之处,不过军旅之事开不得玩笑,把城墙加高是来不起了,你就多准备些活动的挡板吧,守城时也好挡挡鞑子的箭矢。”
此时托马斯也听出杜国英的语气和缓了许多,显然这已经是做出了让步:“也好,我让工匠赶赶工,鞑靼人赶到前应该没有问题!”
宁夏城,总兵府。
“敏敏别吉呢?杜参将呢?切桑活佛呢?他们人都到哪里去了?”吕伯奇的脸色惨白,就好像腐坏的牛奶,这个平日里闲散温和的小老头绷直了身体,两边太阳穴的青筋暴露,仿佛下一秒钟就会被粘稠的血液给撑爆了。而被质问的一方——刘成出征后代管幕府的掌书记赵文德却依旧是那副老样子,他并没有立即回答吕伯奇的问题,而是先向对方恭谨的行了全礼,然后扭过头对门口的仆人喝道:“吕老大人来了,怎么还不上好茶,当真是一点规矩都没有了!”
“哎呦我的赵老爷呀,这个时候还喝什么茶,东虏都打到黄河边了!”吕伯奇气急败坏的顿足道:“刘总兵他不在,王副总兵也不在,敏敏他们几个也不在,就留你一个赵建生,你还和我说什么规矩,赵建生呀赵建生,再怎么说我吕伯奇也是朝廷委任巡抚宁夏军务之人吧,鞑子打过来了,下面的人却一个都找不到,有这样的规矩吗?”
“老大人教训的是!“赵文德恭敬的欠了欠身子:“其实老大人也不用担心,总兵大人临走时已经为东虏打来留下了对策,夫人、杜参将他们现在都是按部就班的执行去了。“
“对策,什么对策?“吕伯奇好奇的瞪大了眼睛:“我怎么一点都不知道!”
“呵呵!总兵大人已经预料到东虏会西征,因此他出师漠北之前就已经将应对的策略告诉了夫人、我、切桑活佛和杜参将,其实东虏的军队一过辽河,我们就知道了。”赵文德打了个哈哈,却对吕伯奇的第二个问题避而不答。
“那刘总兵的对策是什么?”吕伯奇被赵文德的回答吸引了注意力,全然没有注意到对方没有回答自己的第二个问题。
“夫人领察哈尔、土默特二部西迁,同时放火烧荒,阻挡东虏的追兵;大昭寺的藏书、僧侣也随之西迁到宁夏来,杜参将守新归化城,白旺执掌水师运送补给,杜如虎大人领所部从朝邑北上,守边墙,与他侄儿成掎角之势,以老东虏的兵势,待到总兵大人从漠北返回后,再做反攻的打算。”
第(1/3)页